您的位置 : 9479威尼斯 > 政协工作 > 北京政协

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助力首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9479威尼斯

时间:2024-11-05   来源:团结报

   深入北京市怀柔、门头沟、通州、房山等区进行实地调研,前往河北、天津、浙江、上海等地展开学习考察……今年3月以来,一支来自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课题组步履不停,截至9月末,该课题组共组织各类调研活动20次,500余人次参与其中。

  每次调研,课题组成员都怀揣着同一个问题——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农业农村将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10月23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协商座谈会。现场,8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市、区政协委员以及专家,与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围坐在一起,聚焦调研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展开对话与交流。

  挖掘和释放农业农村的“五个价值”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就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北京人均gdp已达到2.75万美元。近年来,首都逆城市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晰。乡村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向往之地,市民向往乡村、回归自然的意愿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市民转向农村地区以寻求健康的生活和高品质的休闲体验。这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发挥农业农村多元功能,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的‘五个价值’,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彰显农业农村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协商会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会主委王红如是说。

  何谓农业农村的“五个价值”?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李成贵代表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五个价值”分别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

  早在今年2月,制定调研协商工作方案时,“重新认识和发现农业农村的价值”便被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列在计划中。经过7个月的筹备、调研、思考、讨论,课题组逐步形成了这一共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需要挖掘和释放农业农村的“五个价值”。

  协商会上,通过充分讨论,委员们也加深了这一共识。在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的作用不可或缺。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旨,深入探索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重新审视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产业重塑,不断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承接、添秤、服务、增彩”的强大支撑。

  高标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都市农业是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绿色产业,它在“城市与自然共存”“绿色产业回归城市”“城市和乡村融合”的呼唤中诞生。它完全依托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结构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蔬菜、水果产量连年增长。与此同时,在科技兴农方面成果也十分显著,当前,农业中关村的总体框架已基本构建完成,育种专利授权数量位居全国榜首。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北京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和优势还不够突出。”会上,李成贵说道。如何突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色和优势?部分委员认为,还需要从“高标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上寻找答案。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看来,在北京这样一个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明显,高中低消费人群集聚、市场空间广阔的地方,未来应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要首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杜志雄建议,可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就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杜志雄还提出,要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达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效果。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则建议,开展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监测评价和统计分析。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服务政府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北京目前的农业农村情况,现有的监测评价和统计分析需要进一步拓展与突破。”他表示。

  范宏提出,应创新构建监测评价体系,拓展核算口径,在统计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加工、种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各类服务等纳入农业全产业链价值统计范畴,更加全面地反映农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与此同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做好监测数据分析,服务领导科学决策,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社会有效投资。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繁华商业区的堆砌,更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多年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沱沱工社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敏所经营的农场常常会接待一些自闭症儿童或其他精神障碍人士。久而久之,董敏逐渐认识到生态农业对都市人群的疗愈作用。

  “生态农业是对现代都市人精神需求的一种回应。”董敏认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带给人们诸多压力,大家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来释放身心的压力,寻找内心的平静。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成为连接都市人与自然的一座桥梁。”

  在调研中,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关注到广大市民向往乡村生活、渴望走近自然、享受绿色空间的这一需求。

  为此,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建议,适度压缩以单一产量为目标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集聚、多场景应用,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传统村落为形,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体验。”芮玉奎说。

  密云区政协委员、老友季花园民宿创始人梁晴则聚焦“低碳”,提出构建“零碳农场+低碳民宿+科普研学”的多元化模式的农业新业态。同时,将乡村产品升级为低碳农产品,加大零碳产品研发,发挥农产品电商平台作用,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进一步健全计量核算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运用的有效方式,促进生态资源更好向生态价值转化,逐步走出一条gdp与gep双增长双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应尽快启动研究如何科学地测量和评估碳汇量、如何建立完善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等重大课题,加快探索低成本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为北京特色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打好基础。”梁晴说。

  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当前,北京已迈入“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大文旅带动大农业”的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进程。

  “但是北京市农业产业链短、乡村旅游增速慢、民宿产业带动弱、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直切问题要害。

  会上,多位委员围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展开了充分探讨和交流,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针对首都乡村文旅行业本身,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要深挖乡村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精品民宿产业,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双向交互等建议。

  “首都的乡村旅游不能延续以往粗放式、初代产品的道路,要比拼定位和特色。”从事文旅行业多年的吴宜夏深知特色化、品牌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对游客的高吸引力。她提出,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做深度市场调查和客群分析,利用首都乡村生态、文化等稀缺资源,在细分领域下提供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从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民俗等多个维度下功夫,找准适合自己的赛道。

  良好的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以精心设计吸引人、精细服务留住人、精致感受打动人,以主客共享的设施、环境、场景促进城乡社会文化畅通交流和高度融合。”吴宜夏说。

  “我个人旅行途中,发现很多高速服务中心、景点不仅卫生间卫生干净,而且洗手区分冷热水,饮用开水均有配备。仅仅是这些小细节就可以让游客感到十分愉快。”为此,她建议,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有序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旅游卫生间、旅游步道等旅游公共设施,做到功能完善、道路通畅、环境优美、干净卫生。

  “今年,我参加了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组织的多次调研,亲身感受到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和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提升,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吴永常认为,乡村旅游若想发展好,首先要建设好美丽乡村。

  对此,吴永常建议以乡村和美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大力培育乡村新业态新机制新动能。通过加强北京市乡村和美价值研究、大力发展、规划建设北京“乡村和美价值一张图”等方式,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实现北京市农业农村“颜值”与价值齐增。(郭权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