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9479威尼斯>委员书库>文史目录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67辑目录-9479威尼斯

时间:2016-12-15

政治军事类

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相处的日子(1915年—1927年)
张国基(1·1)

光荣牺牲——回忆我父亲李大钊烈士被捕的前前后后

李星华(1·58)

李大钊烈士生平活动年表
黄真朱 乔森(1·79
卢沟桥事变始末记
王冷斋遗稿(2·39)

长征路上忆长征——回忆1935—36年在红军长征路上的片断

许义华(2·1)

谁放的第一枪——蒋介石指使傅作义进攻绥察热解放区经过

刘万春(2·22)
兰州事件的回忆
刘忠干(2·34)
国际联盟处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事件的经过
吴秀峰(2·50)
抚顺改造回忆录
尚传道(2·73)
五四运动始末
何宗之(3·1)
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
顾颉刚(3·46)
回忆《新潮》

俞平伯(3·54)

火烧赵家楼的片段回忆

萧劳(3·57)

五四运动大事纪略
黄真(3·60)
五十多年前的女师大风潮

王俊之(3·81)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鲁迅在“女师大风潮”中

陈漱渝(3·113)
我在晋察冀解放区工作的一段回忆
傅秀(3·121)
北平和平解放的一段经过

王之相(3·136)

北平和平解放的片段回忆

于鹤龄(3·143)

未名社的始末

李霁野(3·147)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肖超然(4·1)

五四运动在清华
郭道晖 孙敦恒(4·34)
五四运动时期的女高师
陶淑范(4·61)
五四运动回忆
何思源(4·65)
北平和平解放
周北峰(4·74)
北平和谈二三事
杨格非(4·93)
我参加和平解放北平运动的回忆
何思源(4·101)
组织军统北平站和平起义的前前后后

徐宗尧(4·114)

北京音乐堂事件目睹记

朱葆光(4·140)

北平解放前夕的徐悲鸿

廖静文(4·148)

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怀念刘仁同志

聂荣臻(5·1)

第二条战线上的先锋——回忆北平地下党学委领导的学生运动

佘涤清杨伯箴(5·12)

第一次打击——回忆北平地下党学委领导的反甄审运动

宋汝棼沈勃徐伟(5·34)

冲破黑暗迎接黎明(上)——北平师范大学地下党斗争的一些回忆

张启华 赵鸿勋 崔鹏云 刘鸿纲

刘明哲 王慕 曾臧权(5·50)

组织起来力量大里应外合迎解放——回忆北平地下党工委和市政工委领导的斗争

陆禹(5·93)
解放前北平电信工人的斗争
原北平电信局部分
地下党员(5·100)

扑不灭的革命火种——回忆北平地下党铁委领导的斗争

叶克明(5·122)

徐亚平事件——丰台火车站铁路工人的一次罢工斗争

言兆(5·128)

燃起劳动人民斗争的火焰——回忆北平地下党平委领导的斗争

赵凡 彭思明 许平(5·136)

“东升平”不平静——解放前浴池业工人斗争的一个侧面

王宗华 李福海 王汝贤
(5·142)
营救赵凡同志
傅世钧(5·153)

揭露敌人唤起群众——回忆北平地下党文委领导的斗争

张文松张青季(5·161)
北平中外出版社斗争记实
吴佩申 何家栋(5·171)

敌穴战斗的风风雨雨——在北平地下从事敌工工作的回忆片断

难忘的战斗岁月——关于北平地下电台的回忆片断

方亭(5·216)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回忆谢老和我的父亲何叔衡的革命友谊

何实山 何实嗣(6·1)

施滉烈士——清华大学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

史辉(6·13)

读章士钊《书吴樾狙击五大臣事》后

附:安徽省安庆市博物馆来信

汤谪青(6·26)
记五大臣出洋事

附:五大臣略历及随员名单
马士良(6·31)
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派刘桂五去华清池活捉蒋介石的经过
陈大章(6·60)
冯玉祥晚年生活片断
于志恭(6·105)

泰山历险前后——冯玉祥先生掩护刘思慕脱险的经过


附:我是怎样掩护刘思慕脱险的?

曾菀口述
于志恭整理(6·150)

冯玉祥(6·156)
为报生父仇手刃孙传芳
施剑翘(6·159)

解放华北之战——平津战役

军事博物馆解放
战争史组(7·1)
新保安之战追记
张鸿恩(7·21)

周恩来同志是什么时候从日本归国的?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
委员会办公室(8·1)
关于周恩来同志自日本归国的回忆
张鸿诰(8·11)
“一二·九”运动在清华
孙敦恒(8·14)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燕京大学“一二·九”运动回忆片断

陈翰伯(8·35)
“一二·九”运动中的《燕大周刊》

赵荣声(8·72)

我对“一二·九”运动的回忆
张申府(8·83)
张自忠将军的战绩与殉国经过述略
老舍遗作(8·87)

我的回忆

张友渔(9·1)

“二·七”惨案经过——京汉铁路工人第一次大罢工

凌必应(9·40)

顺义县一次农民运动的片断

附:乐天宇同志的回忆
王斐然(9·53)

(9·58)
回忆莫斯科中山大学
于树功(9·62)
回忆孙中山先生北上及北京民国日报被查封的经过
邹明初遗稿(9·70)
“本社”始末
邓昊明(9·79)
在西北军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经历
张克侠(9·103)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纪事
郝宇新(9·148)

长夜曾盼东方白——记“一二·九”时期在清华大学的经历

华道一(9·170)
“一二·九”运动史料拾遗
朱焘谱(9·179)

中国革命史册上的光辉一页——回忆北平地下党领导的抗暴运动

佘涤清(10·1)
北平地下抗日斗争的回忆
张大中(10·36)

共产党员好比种子——奉刘仁同志之命到北平地下搞建党工作的回忆

王若君(10·51)

在敌占城市开辟“小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地下党的斗争

原清华大学地下党
部分党员(10·68)

走向工农的第一步——记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的识字班和医疗队

识字班、医疗队部分
老成员(10·156)

难忘的塞外之行——1946年春北平大学生参观张家口解放区回忆

程壁 冷林 宋柏 王宏钧

关玉惠 杜光天 厉群

卡住敌人军需后勤的脖子——北平军需被服系统地下党斗争记实

孟志元(10·174)

黎明前的战斗——回忆平津铁路局北平电务段电话所的一次罢工斗争

章长善 王仪坤(10·194)

曙光就在前面——1948年北平小学教师的“总请假”斗争

薛成业 何书谦 宁泽

李春龙 田在仁(10·200)

往事杂忆——关于化装、仿造证件、电台和地下党经费

李雪(10·219)

编印《新闻资料》的前前后后

陆元炽(10·234)

我在《平明日报》当记者
纪刚(10·246)
打入敌特组织进行工作
钱君燕(10·253)

冲破黑暗迎接黎明(下)——北平师范大学地下党斗争的一些回忆

张启华 赵鸿勋 崔鹏云

刘鸿纲 刘明哲 王慕

曾臧权(10·258)

我所知道的中共北京地委早期的革命活动
乐天宇口述
赵庚奇 梁湘汉整理(11·1)
关于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建立与活动
肖超然(11·45)
缪伯英——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个女党员
陆彬良 丁鹏(11·63)
周恩来同志与哈尔滨市东华学校
叶祖孚(11·82)
附:周总理在我家
丘琴(11·85)
回忆辛亥革命时期牺牲的我的父亲王虎臣烈士

王光汉(11·8)

附录:王虎臣烈士一九一o年日记摘抄
(11·101)
革命鉴
(11·104)
烈士王虎臣先生墓志铭
(11·106)

革命当流血魂随日月旋——滦洲起义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白亚雨烈士

黄真(11·109)

黄季刚先生革命事迹纪略
陆敬(11·117)
谋炸摄政王余事
房少桥(11·132)
宋教仁和畅观楼
周世贤(11·135)
关于北平音乐堂事件的一段小资料
许宝马癸(11·157)

清慈禧太后篡窃政权之经过

附记:我观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远因

恽宝惠遗作(11·223)
记维新运动中的宦官寇连材

寇长城(11·238)

顾颉刚先生的西安之行

王振乾(12·1)

附: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
(12·8)
“九·一八”前后日本侵华的政治动向
杨玉清(12·11)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片断回忆
宿梦公(12·15)
“九·一八”事变目击记
李树桂(12·18)
北平解放与北平和谈
李腾九遗作(12·37)
清廷退位前后
马士良(12·51)
善耆反对宣统退位图谋复辟
宪钧(12·62)
附:善耆其人
宪钧(12·66)
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前后
江柘舟(13·28)
阿姆斯特丹
江晴恩遗作(13·54)
回忆江晴恩同志
杜任之(13·57)
李宗仁三次来北京
程思远(13·65)
高君宇同志生平事迹
王庆华(14·1)
附:石评梅传略

王庆华(14·40)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记清华学运的先驱冀朝鼎

孙敦恒(14·49)
忆大革命时期的两位烈士
修古藩(14·59)

三叉口战斗——记人民教师杨殿印烈士

杨殿凯(14·65)

回忆我的父亲宁协万先生
宁念慈(14·172)
从“银锭观山”谈到汪精卫行刺载沣

尹润生(14·231)

怀念先父冯玉祥
冯弗伐(15·1)
冯玉祥先生的故事
张士魁(15·22)
冯玉祥营救爱国师生实录
王华岑(15·38)
冯玉祥下令活埋叛徒张建功经过
张廉瀛(15·48)
冯玉祥先生的一次爱国募捐活动
施启成(15·51)
跟随吉鸿昌十五年
牛建中(15·59)
张自忠由北平脱险经过
张自明(15·88)
和张自忠将军的一次谈话

李致远(15·94)

对张自忠将军的片断回忆
顾相贞(15·101)
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张宗衡(15·109)

血溅金陵忆当年——1946年“下关事件”亲历记

雷洁琼(16·1)

劳山遇险

刘九洲(16·42)

一个革命母亲的典范——回忆廉维同志

高炎(16·47)
朱桂辛先生二三事

刘宗汉(16·68)

戊戌变法时期的“三黄”
黄宗淮(16·81)
日本投降后戴笠来平情况琐记

文强(16·109)

重读《囚徒歌》的回想

金丁(17·1)

在日寇监狱中

吴之冈(17·13)

在“白公馆”和息烽集中营的曲折斗争

白仑(17·30)

七七事变亲历记

洪大中(17·79)

在炮火中登上宛平城墙
陆诒(17·98)
新保安歼敌记
余震(1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的回忆

余震(18·10)

解放初的门头沟

侯正果(18·14)

北平解放前夕“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代表团出城谈判的经过

王乔年(18·21)

我所知道的何思源
万永光(18·34)
邵力子先生一九四八年台湾之行

唐振绪(18·103)

回忆邵力子先生二三事

黄廷桂(18·109)

李宗仁出主北平行营的前前后后
尹冰彦(18·115)
浅谈何其巩与蒋介石的关系

崔瞻(18·140)

我所知道的肖振瀛
赵绵生(18·151)
蒋介石在洛阳做寿的前后
张国威(18·162)
义和团运动史料片断
余谷似 沈厚(18·196)
溥仪出宫始末
马士良(18·199)
《宣统出宫记》

白文渊藏书(18·206)

德昌桅厂和李大钊同志

伊少山(19·33)

一个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同志

林彤(19·40)

在七君子被捕前后
黄积云(19·47)
冯玉祥与民众抗日同盟军

王华岑(19·53)

北京近代革命斗争史上的壮烈一页——辛亥通州起义记略与史实考辨

陈致宽黄真(19·88)
孙中山三次北京之行
陈杰(19·97)
孙中山先生民初演说二则纪要

傅文郁遗稿(19·113)

孙中山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歌

邢端(19·117)

张作霖出走前后的北京

顾执中(19·135)

一个老外交人员的回忆

宿梦公(19·144)

忆争取傅作义将军起义的经过

崔月犁(20·1)

沸腾的沙滩——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地下党领导文理法学院学生民主运动的回忆

萧松 马句 宋伯(20·16)

回忆解放前的峥嵘岁月——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工学院地下党的斗争

原北京大学工学院
地下党部分党员(20·74)

难忘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农学院地下党的斗争

原北京大学农学院
地下党部分党员(20·91)

团结战斗迎黎明——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医学院地下党的斗争

原北京大学医学院地下党部分党员(20·107)

在革命的狂飙中成长——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第四院地下党的斗争

原北京大学第四院
地下党部分党员(20·127)

未名湖畔的风云——记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燕京大学地下党的斗争

原燕京大学地下党
部分党员(20·152)

一所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学校——关于燕京大学义务学校的回忆

叶祖孚(20·198)

解放战争时期中法大学地下党的斗争

原中法大学地下党
部分党员(20·208)

华北文法学院地下工作的回忆

张旭(20·229)

附:登楼拒捕的片段回忆

焦希舜(20·241)

莫道年华少革命也争先——记解放战争时期北平汇文中学地下党的斗争

赵嗣良(20·245)

团结知识分子迎接黎明的到来——回忆贝满女中教员支部的工作

刘俊英陶凤娟(20·276)

利用敌人掩护自己——关于在北平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掩护地下学委负责同志的回忆

董华(20·284)

中山公园音乐堂事件的前前后后
沈勃 徐伟 曹绮文

雷杜(20·306)
战斗在铁路局内部的地下尖兵
原平津区铁路局
地下党部分党员(20·323)

把生产搞瘫痪让敌人团团转——北平七十兵工厂地下党斗争回忆

张进科 周文彬(20·342)
我的秘密交通员工作

安捷(20·376)

北平解放前夕访叶盛章

纪刚(20·384)

策动国民党九十二军起义的追记

薛成业 李介人

季鸿(20·294)

走出书斋投身救国——回忆“一二·九”运动的火热年代

邓力群(21·1)

周总理同先父朱启钤之间的交往

朱海北(21·15)

采访军调部新闻杂记

陈维麟(21·25)

东北讲武堂北京分校始末

姜明文(21·195)

北京陆军军医学校

沙林芳(21·208)

清河陆军预备学校散记

刘万春(21·214)

马汉三之死的前前后后

华清(21·220)

大特务马汉三之死

文强(21·235)

瞻仰父亲李大钊的墓碑

李欣华(22·1)

周恩来总理与冯玉祥将军的亲密交往

葛效先(22·7)

朱德同志与中山公园兰花

李逢敏(22·13)

徐世昌
邓之诚遗稿(22·22)
我所知道的徐世昌
李宝忱(22·29)
吴佩孚致冯玉祥书
河南图书馆藏

徐长青录(22·37)
附:关于《吴佩孚致冯玉祥书》我闻

徐长青(22·40)

关于狄考文其人其事
山东省蓬莱县政协(22·41)
读《吴佩孚致冯玉祥书》后

荣孟源(22·42)

江朝宗二三事
靳麟(22·44)
附:街谈巷议
姚诗正(22·47)
解放前夕的北平市警察局
李芳(22·172)
北平警备司令部设计委员会侧记

万永光(22·177)

北平市两所中央警官学校的由来

许兆林(22·183)

魔窟历险记——我被中美合作所招考的受骗经过

邱韵珊(22·234)

陈毅与“三·一八”运动
周祖羲(24·1)
“三·一八”前后陈毅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

陈涛(24·16)

关于“三·一八”前后的一点回忆

刘隽(24·23)

“三·一八”惨案亲历记

张舜英(24·27)

康有为重来北京的一段轶闻

金慧中 金启日景(24·32)

我所认识的梁启超与王国维

蒋善国(24·35)

记先外祖父陈干与章太炎先生的交往

佟立容(24·39)

汤睿小传

赵世燕约稿(24·44)

卢沟桥抗敌经过

金振中(25·1)

七七事变前日军与我二十九军在丰台的一次冲突

白正清(25·8)

南苑突围记

王君奎(25·10)

西苑军训二三事

马国栋(25·13)

七七事变纪事

邓之诚遗稿(25·17)

华北危机和冯玉祥将军的抗日活动

王华岑(25·32)

坚持对日斗争的陈垣校长
孙金铭(25·45)
燕大教授案纪实

邓之诚遗稿(25·58)

七七事迹前后

贾唯英(25·84)

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刘再生(25·91)

卢沟桥日军罪行目击记

郭景兴 段晓微 陈静

杨学诗(25·108)

冀东事变时期通县师范的爱国斗争
王乔年(25·114)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与通州起义

孙自凯(25·117)

日伪兴复北京武成王庙的丑闻

马重厚(25·136)

“一二·九”运动的前奏——回忆“九·一八”后的学生抗日运动

吴世昌(26·1)

附:有关对日和战问题的通信三件

(26·27)

“一二·九”运动回忆片断

雷洁琼(26·33)

“一二·九”运动中黄敬同志二三事

王林(26·38)

“一二·九”运动及其余波

陈希(26·44)

文立徵烈士的两封信
文立徵(26·86)
《五石斋日记》摘录
邓之诚遗稿( 26 · 92 )
一九三六年清华被围记事
冯友兰( 26 · 96 )
女二中学生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

聂元素( 26 · 100 )

活跃于“一二·九”运动中的女一中
耿精一( 26 · 106 )
回顾“三·三一”抬棺游行
葛佩琦( 26 · 111 )

冲破沉寂 奔向斗争洪流 ——忆“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医学院

唐 诃( 26 · 118 )

“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师大

武尚仁( 26 · 124 )

“一二·一二”示威游行亲历记

梁建华( 26 · 141 )

不畏强暴 雪耻救国——记“一二·九”时期东北大学女学生

刘宁元( 26 · 145 )
“一二·九”运动为东北军输送了新血液
陈大章( 26 · 157 )
投笔从戎卫社稷 ——记北平学联向太原输送革命力量的经过
陈振中( 26 · 162 )
北平晋绥代表团赴绥劳军记
梁寒冰( 26 · 166 )
北平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活动
张勃川( 26 · 169 )
我随溥仪十四年

爱新觉罗·毓喦
( 26 · 171 )

“粮老虎”落网记
彭 城( 27 · 182 )
人民的怒孔
刘尚煜( 27 · 192 )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书画义卖
邱震生( 27 · 199 )
在台湾阿里山的见闻
孙金铭( 27 · 253 )
忆父亲路友于烈士
路端谊( 28 · 52 )
忆宣侠父烈士
郝宇新( 28 · 65 )

一个老同盟会员走过的道路——回忆父亲谭熙鸿

谭伯鲁 谭幼竑( 28 · 75 )
记参与彭家珍炸良弼案的同盟会员王崇义
胡玉树( 28 · 89 )
回忆周总理对先祖父齐白石的关怀
齐佛来( 28 · 94 )
我和胡适的交往

贺 麟( 28 · 164 )

记解放前平津地区的风云人物许惠东
许兆林( 28 · 218 )
徐树铮之死
陈芳芝( 28 · 239 )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

何柱国( 29 · 1 )

父亲刘桂五烈士在西安事变前后
刘清芳( 29 · 58 )
张学良与赵 女是 小姐二三事
陈大章( 29 · 64 )
张学良先生义演救震灾

孙焕彩( 29 · 68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杂记

周锡卿( 29 · 70 )

倪征噢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片断
东方亮( 29 · 80 )
驾机起义前后
李学冕( 29 · 88 )
策反“陆大”起义的经过

陈济生( 29 · 100 )

忆先父司徒美堂

司徒柱( 29 · 132 )

溥仪特赦前后
金蕊秀( 29 · 146 )

伪满皇帝的掌印机关——“尚书府”

沈信夫( 29 · 176 )
十年京兆(一)

张友渔( 30 · 1 )

孙中山先生二三事
萧伯荣( 30 · 97 )
孙中山先生赠先父“博爱”横幅
韩安荆 韩安州
( 30 · 100 )
记刘禺生所谈中山先生故乡见闻
李克非( 30 · 103 )

国共合作的光辉范例——追述孙中山先生支持创办上海大学

刘永平( 30 · 107 )

孙中山先生伦敦脱险——发生在清驻英使馆内的一场纷争

柏功扬( 30 · 111 )
我的父亲徐谦

徐 英( 30 · 147 )

徐谦年谱
周祖羲( 30 · 158 )
先君覃振事略
覃 钰( 30 · 175 )
我作李济深先生的家庭医师
谭守仁( 30 · 182 )
我所知道的于右任先生
刘永平( 30 · 194 )
我与于右任先生的相识

赵 新( 30 · 200 )

抗战时期国民党派系在西南公路上的权利争夺

苏从周( 30 · 219 )

一九四二年初在昆明采访宋美龄杂记
殷 达( 30 · 228 )
十年京兆(二)

张友渔( 31 · 1 )

美堂老人的“烈士暮年”
司徒丙鹤( 31 · 49 )
中央首长关怀我父亲溥雪斋的二三事
毓陟初( 31 · 83 )
记周总理关怀马寅初先生的几件事
徐汤莘( 31 · 90 )
周总理来我家吊唁先祖孔伯华
孔令训( 31 · 98 )
驾机送周恩来先生返延安
赵 新( 31 · 102 )

北京人民爱国反帝的一次壮举——记五卅运动天安门大会

杨逸邨( 31 · 106 )

我在北京政变中之经历
张寿龄( 31 · 110 )
“九· 一八”前后我的东京之行

宁向南( 32 · 1 )

淞沪抗战时的幕后活动——蒋作宾日记摘抄

蒋作宾遗稿( 32 · 11 )

国际主义战士·国际友人·日本间谍——平西抗日根据地二三事

彭 城( 32 · 32 )

川滇东路运输线上见闻散记
苏从周( 32 · 42 )
关于昆仑关战役的回忆
黄 翔( 32 · 54 )
孙立人将军率部在印缅抗日作战纪实
马孝贤( 32 · 62 )
何基沣重庆受审记

洪大中( 32 · 71 )

抗战前夕宋哲元将军所辖冀察两省、平津两市军政人员概况
张廉瀛( 32 · 88 )
敌伪时期北平的策反工作

田淑平( 32 · 98 )

《狱中杂记》的狱外记

林培志遗稿( 32 · 122 )

日军关闭燕京大学前后见闻
武占元( 32 · 130 )
“通州事变”见闻
伟 翰( 32 · 144 )
“庆祝徐州陷落大会”的余波
郭东郊( 32 · 149 )
人间地狱话劳工
何贵生( 32 · 152 )
十年京兆(三)
张友渔( 32 · 157 )
新近发现的一封李大钊书信

( 32 · 171 )

孙中山先生在天津张园

张 挺( 32 · 205 )

我所知道的顾孟余
顾彦和( 32 · 216 )
司徒雷登返美以后

徐 英( 32 · 245 )

回忆长辛店留法预备班

何长工( 33 · 1 )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杭宝华( 33 · 7 )

给张学良做侍卫官的日子里

陈大章( 33 · 16 )

一九○五年留日学生罢课运动始末
张篁溪遗稿( 33 · 80 )
回忆北伐中的五次战役
陶 钧( 34 · 130 )
陆徵祥致刘符诚书信选

( 33 · 132 )

唐绍仪轶事

傅耕野( 33 · 151 )

斋堂川的义和团运动
包世轩( 33 · 168 )
忆先伯父毓贤

叶赫颜札·仪民
( 33 · 177 )

载沣摄政

凌 冰( 33 · 183 )

十年京兆(四)

张友渔( 34 · 1 )

潘墨冰王韵华支持子女参加革命轶事
潘 超 潘 梁
刘青华等( 34 · 30 )
忆先父陶钧
陶育玉( 34 · 143 )
徐世昌轶闻数则
傅耕野( 34 · 158 )
抗战胜利后军统在北平

沈 醉( 34 · 164 )

十年京兆(五)

张友渔( 35 · 1 )

怀念爱国老人司徒美堂先生

伍 禅( 35 · 77 )

我对司徒美堂先生的片断回忆——纪念司徒美堂先生诞辰 120 周年

李星川( 35 · 81 )
北大师生在黎明前的战斗

肖 松( 35 · 194 )

回忆北大实学社

叶向忠( 35 · 215 )

“怒向刀丛觅小诗” ——记北师大在解放前夕的新诗活动

徐 康( 35 · 228 )

我所知道的蒋纬国

李庚纯( 35 · 270 )

戴笠摔死前后

赵 新( 35 · 274 )

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联勤第五补给区
金继德( 35 · 280 )
十年京兆(六)

张友渔( 36 · 1 )

先师梁任公别录拾遗
吴其昌遗稿( 36 · 76 )
我所知道的刘王立明
黄富强遗稿( 36 · 141 )
余恨未消话戴笠
宁向南( 36 · 168 )
北戴河海滨与张学良

朱海北( 36 · 175 )

朱启钤与北戴河

朱洛筠( 36 · 186 )

朱启钤与公益会

杨炳田( 36 · 191 )

一个外国人对一二九运动的回忆
(美) 胡伯特·费瑞恩著
朱启明译( 37 · 1 )
清末民初的军官学校

彭 明( 37 · 99 )

战后对日索赔工作与光华寮案
周锡卿( 37 · 115 )
国民党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赵 新( 37 · 123 )

李烈钧在中山先生逝世前后

杨仲子( 37 · 197 )

八国联军进京见闻录

齐如山遗稿( 37 · 230 )

冯玉祥在天太山

吕品生( 38 · 75 )

五峰山下点燃的抗日烽火——记国民抗日军的成立及活动

秦全翔 石家声
张长林( 38 · 191 )

日军侵占古北口十二年

关幼椿 蒲洪泽
( 38 · 212 )

古北口长城抗战片断

杨春青( 38 · 220 )

长辛店的八月罢工和二七罢工

王占斌( 38 · 344 )

30 年代燕京大学党的活动

赵荣声( 39 · 1 )

记通往晋察冀边区的一条秘密交通线

陈鼎文( 39 · 46 )

在刘仁同志身边做机要员

卡 笛( 39 · 58 )

爱国将领于珍事迹片断

汪文涛( 39 · 138 )

回忆先父何思源

何理路( 39 · 146 )

十九路军“福建事变”漫忆

司徒丙鹤( 39 · 164 )

七七事变前后的刘汝明

刘壮飞( 39 · 179 )

我所知道的司徒雷登及其助手傅泾波

王振中( 40 · 135 )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黄翔遗稿( 40 · 167 )

石涛见闻录

石涛山人( 41 · 1 )

清朝档案所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抢掠财物以及官绅家属遇难的情况

叶祖孚 辑( 41 · 34 )

回忆伯父张自忠

张廉瑜 口述 林治波
整理( 41 · 45 )

记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王宝初( 41 · 95 )

川岛芳子在河南

邢汉三( 41 · 207 )

怀念倪斐君

张启凡( 42 · 16 )

怀倪斐君
冯亦代( 42 · 38 )
日降前后军统在北平的活动

李俊才( 42 · 75 )

刺杀日本天皇特使事件始末——访侯化均、张承福先生

吴竹亭( 42 · 131 )
国民党政府收回北平使馆界

万永光( 42 · 237 )

孙中山先生最后的七十二天

葛培林( 43 · 15 )

中华民国国旗国歌历史沿革

赵友慈( 43 · 53 )

记前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
邓宗禹( 44 · 42 )
我所知道的北平“乙级会报”

章玉和( 44 · 52 )

追随冯玉祥先生的回忆片断

李百年( 45 · 60 )

冯玉祥将军史料数则

齐 生( 45 · 68 )

血洒疆场,英灵永在——记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军

赵润东( 45 · 85 )

我和北平《解放》报

于光远( 46 · 1 )

一场特殊的战斗——北平《解放》报的片断回忆

刘振民( 46 · 18 )

难忘的 1946 年《解放》报和《新华社新闻稿》的编发工作

孙政( 46 · 34 )

难忘的报童生活

邢锦棠( 46 · 44 )

烈士沈荩之死

冯国定( 46 · 157 )

1945 年— 1948 年“北平市总工会”的活动概况

辛 生( 46 · 176 )

在毛泽东主席身边见闻

吴 烈( 47 · 1 )

往事难忘忆主席—— 一个老警卫战士的回忆

惠金贤( 47 · 15 )

一张珍贵的照片 ——忆毛泽东主席与先父周震鳞的交往

周锡卿( 47 · 28 )

黎锦熙与毛泽东

李振生( 47 · 33 )

毛泽东在开国前后

司徒丙鹤( 47 · 38 )

画毛主席巨像的人

窦 坤( 47 · 45 )

毛主席视察密云水库

王敬魁( 47 · 60 )

保健医眼中的毛泽东

李春福( 47 · 66 )

见孙中山先生记

徐永煐( 47 · 74 )

康克夫人家书摘译

李寿朋 译( 47 · 99 )

回忆何思源先生

丁岚生( 49 · 66 )

附:我从北平锡拉胡同住宅出走的经过
费路路( 49 · 81 )
1949 年北平“七五”血案的前前后后

纪清漪( 49 · 83 )

李宗仁归国后生活拾零

尹冰彦( 50 · 90 )

1912 年孙中山在北京的日子

张同新( 51 · 1 )

北京中山公园孙中山铜像建造始末记

沙 宁( 51 · 19 )

北京易名与国民党内争

张同新( 51 · 127 )

沈崇事件始末

王国华( 51 · 135 )

难忘的军事译员生活

翁心钧( 52 · 1 )

译员生活七百天

华人佼( 52 · 48 )

缅北战场五百天—— 一个随军译员的回忆

傅书逷( 52 · 68 )

忆先父宋哲元

宋景昭( 52 · 85 )

镌刻在我们心中的无字碑 ——缅怀何万生烈士和他的革命老妈妈

安 捷( 52 · 85 )

惶惶岁月 度日如年

刘远英( 52 · 108 )

日寇铁蹄下的童年经历

盛鸿蕴( 52 · 113 )

鞠躬 混合面 “献铜献铁”

白宝华( 52 · 118 )

记 1944 年 5 月市立一中大逮捕

张瑞平( 52 · 121 )

铁蹄下的清河制呢厂工人

赵 书( 52 · 125 )

日军侵华期间在北平西郊建立的忠灵塔与靖国神社

关续文( 52 · 131 )

日伪时期北平城里的“爱护村”

陈德光( 52 · 134 )

1940 年北平日本军官被刺真相

王国华( 52 · 137 )

沦陷时期北平日侨囤积掠夺物资情况点滴

阿 尚( 52 · 140 )

挨户行乞的日本侵略军

刘金生( 52 · 143 )

抗日战争中的一股逆流——记傅泾波的一次秘密北平之行

于国勋( 52 · 145 )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冀朝鼎传

唐纪明( 53 · 37 )
回忆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北平美国新闻处的活动

李 越( 53 · 194 )

老领导关心北京农业的几件事

王世之( 54 · 25 )

建国初期的国庆阅兵

罗文坊( 54 · 79 )

1959 年国庆大游行中的千人民乐队

秦鹏章( 54 · 82 )

《许宝蘅日记》摘抄

许恪儒摘( 54 · 95 )

记彭德怀同志的一次演讲

施应霆( 54 · 211 )

抗战时期北平的几处日本牢房

谭伊孝( 54 · 232 )

回忆接管北平文博单位始末
于 坚( 55 · 1 )
镇压天桥恶霸

陈建亭 李万启 毛殿良
( 55 · 17 )

北京一贯道及其被取缔

李万启( 55 · 31 )

随从张治中将军的一些往事

张立钧( 55 · 57 )

建国前夕的田汉
田 申( 55 · 83 )
周恩来总理与先父卫立煌的友谊拾零

卫道然( 55 · 93 )

周恩来总理与先祖张伯苓的师生情谊

张媛和( 55 · 103 )

回忆上海“四·二六”大逮捕中的一段经历

楼乾贵( 55 · 160 )

《巢云簃日记》(摘抄)

许宝蘅( 56 · 52 )

参加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纪实

王进仁( 56 · 113 )

抗美援朝中的个人经历

秦 泥( 56 · 127 )

抗美援朝中的首都工商界

潘 怡( 57 · 16 )

忆长津湖之战

黎国庆( 57 · 34 )

大型歌舞《志愿军战歌》的创作和演出

刘汝舟( 57 · 41 )

欢迎志愿军归国盛况

张 霖( 57 · 49 )

爱国女法学家纪清漪

诸天寅( 57 · 79 )

俞崇文烈士事略

张良琛( 57 · 107 )

潘汉年在团河农场

阎 鹏( 57 · 120 )

燕京大学学生运动亲历记

陶 涵( 57 · 185 )

解放初期北京市的改造战犯工作

阎 鹏( 58 · 16 )

我所经历的台湾岛内的反日斗争

陈炳基( 58 · 195 )

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纪实

陈寿儒( 59 · 1 )

收回北京外国兵营始末

李正修( 59 · 5 )

回忆北京市第一区人民法院

梁文茜( 59 · 14 )

北京劳改农场的建立与撤销

阎 鹏( 59 · 31 )

贺老总的身影

严寄洲( 59 · 87 )

我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的部分回忆

徐树滋( 60 · 1 )

开国纪念章唤起的回忆

刘向勃( 60 · 6 )

在比利时访问陆徵祥

钱能欣( 60 · 140 )

王芸生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前后
王 鹏( 60 · 145 )
怀念阿兰·魏宁顿

叶 周( 60 · 156 )

在战火中成长的战斗剧社

严寄洲( 60 · 181 )

从留学法国到为新中国外交服务

董宁川( 60 · 203 )

我为领导同志当警卫
许 岩( 61 · 33 )
回首“大三线”

吕 慧( 61 · 61 )

我所经历的台北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陈炳基( 61 · 113 )

风风雨雨五十年
张汝范( 61 · 123 )
记王一飞同志早期的革命活动

俞筱尧( 61 · 125 )

老一代领导人对新华社工作的关怀

叶 周( 62 · 1 )

外交家翻译家柯柏年

陶 涵( 62 · 10 )

怀念先母傅文郁
刘衡玑( 62 · 19 )
郭可诠生平事略
高 琨( 62 · 37 )
一百年前被围困的外国使馆(九幅)

王毓华提供( 62 · 274 )

接管南京国民党政府各机关档案始末

于 坚( 63 · 1 )

回忆建设钓鱼台迎宾馆

董文江( 63 · 8 )

记参加第三届文物保护国际会议

胡继高( 63 · 19 )

记爱国民主人士浦洁修
潘 怡( 63 · 128 )
张自忠故居与自忠小学

张廉云( 63 · 168 )

方永蒸回忆录(节选)

方永蒸( 63 · 191 )

笃志女中杂忆
虞佩曹( 63 · 224 )
《徐世昌日记》中的小站练兵与戊戌政变
徐定茂( 64 · 240 )
香山脚下健锐营
白宝泉口述 白鹤群整理
( 64 · 259 )
出版《毛主席为日本朋友题辞》的经过

吴瘦松( 65 · 45 )

我的手写本《陈毅诗选》
吴瘦松( 65 · 53 )
我与史学家苏继庼先生的交往

萧新祺( 65 · 61 )

父亲尚钺与金日成主席的师生情

尚嘉兰( 65 · 69 )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被捕案

王 培( 65 · 98 )

张作霖张学良轶事

陶 涵( 65 · 108 )

土改日记( 1951 年 11 月— 1952 年 3 月)

于是之( 66 · 1 )

记《毛泽东诗词》外文版出版工作

吴瘦松( 66 · 60 )

新华社首都对外报道组回顾

叶 周( 66 · 78 )

辛亥革命时期的蒋作宾

蒋硕健( 66 · 91 )

于学忠策动兰州事变始末

张传瑞( 66 · 98 )

从同仁堂走出的副市长乐松生

兰 沁( 66 · 116 )

北平地下党“金库主任”李铮

潘 怡( 66 · 142 )

沧陷时期日本在北京的特务、宪兵等机构
房建昌( 66 · 148 )
我所知道的于是之

李龙云( 67 · 1 )

徐致靖父子与维新变法二三事

徐培泽( 67 · 128 )

早期报界三杰之一徐凌霄
徐泽民 徐步霄
( 67 · 137 )
缅怀先父徐一士

徐泽昱( 67 · 145 )

忆金寄水先生

陶慕宁( 67 · 155 )

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

孙敦恒( 67 · 167 )

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陈 芳( 67 · 175 )

英年早逝的传奇画家齐振杞
杜长发 整理( 67 · 196 )
 
文学艺术类
忆老舍与文协

于志恭( 2 · 14 )

浅析京剧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李慕良( 2 · 107 )

闻一多手书条幅两帧

( 4 · 155 )

关于一多兄书写的两个条幅

闻家驷( 4 · 156 )

闻一多和他的篆刻
闻立鹏( 4 · 158 )
略谈闻一多的篆刻艺术
刘博琴( 4 · 177 )
闻一多制印(八方)

( 4 ·封三)

演剧二队和祖国剧团

石 梅( 5 · 182 )

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
陆祖德( 6 · 85 )
附:一九四九年“编委会”拟定的《朱自清全集》目录

( 6 · 103 )

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

叶龙章( 7 · 49 )

清朝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像简介

叶龙章( 7 · 111 )

附:清朝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像

 
我的昆曲舞台生涯

侯永奎( 7 · 125 )

歌颂太平天国的《洪杨传》是怎样被篡改成为反动的《铁公鸡》
李洪春( 7 · 141 )
我的童年(自传之一)
侯宝林( 8 · 173 )
潘秉衡琢玉记
王名时( 8 · 197 )
卖艺生涯(上)(自传之二)

侯宝林( 9 · 186 )

卖艺生涯(中)(自传之三)

侯宝林( 11 · 179 )

我的老师——齐白石

娄师白( 12 · 97 )

卖艺生涯(下)(自传之四)

侯宝林( 12 · 137 )

北京工艺美术业的复兴

贾桂发 王 迂
( 13 · 1 )

记“湖社画会”

陈维麟( 13 · 120 )

北京戏院考
叶龙章( 13 · 129 )
新的生活(自传之五)
侯宝林( 13 · 183 )
北京雕漆的历史和发展
杜炳臣口述 刘书印整理
( 13 · 249 )
北京泥塑脸谱浅谈
双起翔( 13 · 262 )
我的昆曲艺术生活
韩世昌口述 张琦翔整理
( 14 · 71 )
焦菊隐与“老人艺”
杨宝琮( 14 · 149 )
忆焦菊隐
叶 子( 14 · 156 )
北京景泰蓝
金世权( 14 · 267 )
北京国剧学会成立之缘起

张伯驹遗稿( 15 · 127 )

余叔岩生平回忆片断

陈维麟( 15 · 131 )

裘盛戎和他的舞台艺术

张胤德( 15 · 146 )

读《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札记

景孤血遗稿( 15 · 183 )

我所知道的张伯驹先生

张琦翔遗稿( 16 · 58 )

一识鼓王 五学《截江》——和刘宝生学艺的一段回忆

魏喜奎( 16 · 184 )

略谈北京曲艺

靳 麟( 16 · 200 )

北京的评书

靳 麟( 16 · 205 )

葡萄常
常玉龄( 16 · 221 )
我的面塑艺术生涯
郎绍安( 16 · 234 )
父亲沈钧儒与我的绘画
沈叔羊( 17 · 102 )
我的朋友邓散木
王逸如( 17 · 109 )
中国的内画鼻烟壶

吴景泉( 18 · 219 )

北京的纱灯和宫灯
朱 洪 孙小兰
( 18 · 224 )
把子许

许寿昌( 18 · 230 )

刻刀张
张凤鸣( 18 · 237 )
丰刀 女 园老人和 丰刀 女 园菊花

刘逢举( 19 · 1 )

孙菊仙的表演艺术及其它

许姬传( 19 · 164 )

我的老师程砚秋
刘迎秋( 19 · 175 )
关于程砚秋一九四二年拒绝“义演”的一点回忆
杨学涛( 19 · 210 )
京剧名琴师徐兰沅的家风
徐元珊( 19 · 213 )
竹笛伴我度年华

冯子存( 19 · 220 )

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
王芷章遗稿( 19 · 235 )
精忠庙首琐谈
景孤血遗稿( 19 · 244 )
北京料器

邹本和( 19 · 292 )

北京碑帖刻石艺术和源流

陈韶轩( 19 · 301 )

城南游艺园与新世界—— 20 年代北京两大综合游艺场

金应元 田光远
( 19 · 305 )
戏曲艺术家李桂云

王登山( 21 · 80 )

我的壁画生活
陆鸿年( 21 · 154 )
由“四大徽班”时代开始到解放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

景孤血遗稿( 22 · 78 )

艺坛沧桑话今昔

高凤山( 22 · 108 )

艺坛姐妹——忆李再雯

魏喜奎( 22 · 142 )

北京集邮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杨启明 沙伯泉 韦景贤
王席儒( 22 · 188 )
我与金少山
翁偶虹( 23 · 152 )
路家班与北京影戏
翁偶虹( 23 · 186 )
北京影戏
张次溪遗作( 23 · 201 )
记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
魏隐儒 王金雨
( 24 · 131 )
我与篆刻

刘淑度( 24 · 141 )

刘用烺传
张次溪遗稿( 24 · 163 )
舞台灯光工作五十年

苏 丹( 24 · 165 )

记国画大师白石老人
熊仲光( 25 · 144 )
忆梦白画师

潘渊若遗稿( 25 · 150 )

怀念王雪涛

潘渊若遗稿( 25 · 152 )

我所知道的溥心畬
唐明哲( 25 · 154 )
舞台生活八十年(上)
侯玉山口述 刘东升整理
( 25 · 161 )
梅腔徐韵 艺坛双绝

徐元珊( 25 · 231 )

杨宝忠二三事

陈韶轩( 25 · 236 )

舞台生活八十年(下)
侯玉山( 26 · 234 )
巨画《江山如此多娇》的装裱过程

张贵桐( 27 · 65 )

谈谈我从艺的道路
梅兰芳遗稿( 27 · 69 )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梅兰芳遗稿( 27 · 73 )

梅兰芳游俄记
梅兰芳遗稿( 27 · 93 )
谒梅兰芳墓感赋

许姬传( 27 · 133 )

记著名老旦演员李多奎
延 昌( 27 · 148 )
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几点印象

金 丁( 28 · 1 )

鲁迅先生对我的教诲

李遇安( 28 · 13 )

回忆白石老人
张次溪遗稿( 28 · 101 )
向白石老人学画的日子

熊仲光( 28 · 158 )

怀念郑野夫
唐 诃( 28 · 208 )
我的邮票设计生涯
孙传哲( 30 · 203 )
回忆溥儒先生
王振中( 31 · 118 )
记先父陈墨香

陈嗣香( 31 · 129 )

我在北京京剧团的编导工作——兼忆与裘盛戎的合作

张艾丁( 31 · 138 )

天桥人民艺人梁益鸣
刘东升( 31 · 151 )
新发现齐白石反抗日寇统治的题句
齐良迟( 32 · 135 )
北京古玩行与日商山中商会、三井洋行

邱震生( 32 · 138 )

回忆我的父亲齐如山
齐 香( 32 · 235 )
歌场趣谈
齐如山遗稿( 32 · 295 )
回忆我的父亲白石老人
齐良迟( 33 · 153 )
记老舍与齐白石的一段交往
刃 锋( 33 · 160 )
解放初期改造旧戏院的历史回顾

马彦祥( 33 · 224 )

记解放初期的两期戏曲界讲习班
傅任秋( 33 · 243 )
剧坛鸿爪录(一)

翁偶虹( 33 · 250 )

京剧的主要演员、导演及其他
许姬传( 33 · 261 )
研究余叔岩艺术成就的一种方法
刘曾复( 33 · 264 )
漫谈昔日广和楼
王 敷( 33 · 274 )
熙春社和正乙祠

楚 生( 33 · 292 )

剧坛鸿爪录(二)

翁偶虹( 34 · 222 )

杨韵谱先生和奎德社

王登山( 34 · 232 )

我在中华戏校的前前后后
白玉薇( 35 · 107 )
记先师孟小冬夫人
钱培荣( 35 · 132 )
记京剧女演员陆素娟
刘叶秋遗稿( 35 · 138 )
我陪梅兰芳先生在德国

齐 熙( 35 · 142 )

良医 名票 好演员——记郭仲衡

刘九如( 35 · 146 )

记日伪统治下的一次业余京剧清唱比赛
傅耕野( 35 · 150 )
忆鼓王刘宝全
刘叶秋遗稿( 35 · 153 )
在鼓王刘宝全身边的日子
苏茂贤( 35 · 159 )
关学曾和北京琴书
宋家玲( 35 · 173 )
忆北平学生剧团

党庆松( 36 · 82 )

回忆和聂耳的一次合作演出

老志诚( 36 · 85 )

京华琐话·忆贺孔才先生
刘叶秋遗稿( 36 · 160 )
剧坛鸿爪录(三)
翁偶虹( 36 · 270 )
少年时期的老舍
刘澄清( 37 · 130 )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阎述诗二三事

白 仑( 37 · 134 )

存素堂丝绣散记

朱海北( 37 · 174 )

剧团鸿爪录(四)
剧团鸿爪录(四)
京剧艺术在美国之发展

徐 英( 37 · 208 )

北京早期电影业和一个放映世家

侯希三( 37 · 215 )

工笔画家田世光

陈 芳( 38 · 61 )

门头沟区民间花会舞蹈史话

董秀森( 38 · 292 )

门头沟的秧歌会

包世轩( 38 · 300 )

延庆县的民间舞蹈
张夙起( 38 · 332 )
锣鼓相伴八十秋

王世勋( 40 · 179 )

金素琴在台湾
(台湾)刘枋( 40 · 196 )
记六十年前的三次堂会
楚 生( 40 · 203 )

平民艺术家——抓髻赵

傅耕野( 40 · 214 )

北京“市宝”——人民艺术剧院

略 文( 40 · 218 )

北京人艺的演出基地首都剧场
孙安堂( 40 · 226 )
西单剧场的沿革
徐文玉 吴宗祜( 40 · 232 )
解放前北京的扇画店

潘治武( 40 · 271 )

一桩关于《子见南子》的公案
万永光( 41 · 85 )

梅兰芳先生身边的人——记许姬传先生

叶祖孚( 41 · 150 )

北京早期昆弋名家徐廷璧二三事

侯玉山( 41 · 177 )

谈谈票友票房和票会

侯玉山( 41 · 181 )

从惠园到南沙沟——记与俞平伯先生的文字因缘

刘叶秋( 42 · 1 )

好花时节不闲身 忆丰子恺先生

刘叶秋( 42 · 10 )

记北平星海合唱团——怀念汪骏同志

史 会( 42 · 70 )

有人缘才有饭缘

新凤霞( 42 · 140 )

长安大戏院探往
侯希三( 42 · 154 )
近代著名画家姚茫父二三事
雷梦水( 43 · 107 )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
成喻言( 43 · 225 )
杜月笙与京剧

何时希( 43 · 229 )

附:《柳如是》之辍演

何时希( 43 · 257 )

于金骅忆中华戏校同学二三事

(台湾)郭晋秀
( 43 · 260 )

吉祥戏院的历史沿革

侯希三( 43 · 266 )

尼姑庵一种特殊的堂会戏

王叔养( 43 · 293 )

鲁迅和北平木刻研究会

李允经( 44 · 1 )

老舍剪影

沈彭年( 44 · 14 )

记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

陈 芳( 44 · 21 )

《戏剧丛刊》旧稿一束

齐如山 陈墨香等撰稿
李克非辑注( 44 · 102 )

我的漫画生涯(上)

李滨声( 45 · 1 )

京华琐记四篇
刘叶秋( 45 · 44 )
张大千在北平的片断回忆

王振中( 45 · 91 )

记启功先生二三事
李振生( 45 · 100 )

齐派艺术的传人——娄师白

王雪光( 45 · 107 )

王莹在北京

张文玲( 45 · 129 )

京剧班旧制习俗百题
王叔养( 45 · 142 )
追忆名怜孟小冬

王叔养( 45 · 172 )

忆菊朋夫人谈汉调戏班

李克非( 45 · 177 )

北京戏园的变迁

张笑侠( 45 · 181 )

大众剧场话沧桑

侯希三( 45 · 185 )

我的漫画生涯(下)

李滨声( 46 · 54 )

北昆老艺术家

朱 复( 46 · 110 )

昆曲首次赴日演出——马祥麟先生往事回忆

刘东升( 46 · 118 )

从哈尔飞到西单剧场
侯希三( 46 · 128 )
启功

张中行( 49 · 146 )

下乡简记

老 舍( 49 · 158 )

老舍先生在檀营

王敬魁( 49 · 161 )

版画沧桑——李平凡版画工作回忆录

李平凡( 50 · 1 )
读书乐

新凤霞( 51 · 160 )

我与言慧珠的交往

刘迎秋( 51 · 171 )

回忆景孤血先生

朱 复( 51 · 188 )

我所知道的樊棣生

白宝华( 51 · 201 )

忆旧京第一洋旦及其他

关逸格( 51 · 215 )

威武不能屈的梅兰芳
梅绍武( 52 · 78 )

唱“黄河”声 慰赤子心——记著名指挥家严良堃

潘 怡( 53 · 170 )

想圆的梦——我所认识的朱乃正君

蒋建国( 53 · 186 )

化作春泥更护花——怀念我的老师陈白尘

李龙云( 54 · 1 )
忆周恩来同志对木刻界的关怀和教导

汪刃锋( 54 · 204 )

记亡友李景波二三事

汤 琦( 55 · 110 )

惊闻老舍投湖之后

王铭珍( 56 · 15 )

与命运拼搏的人——记中国第一份盲童文学创办人徐白仑先生

翁复军( 56 · 36 )
十年横祸

严寄洲( 57 · 55 )

“文革”后期的一段往事
蔡瑶铣( 57 · 69 )
菊坛联对掇拾
白宝华( 57 · 223 )
波多野乾一和《京剧二百年历史》

靳 飞( 57 · 241 )

一次为回民小学的京剧义演

马崇义( 57 · 252 )

张春华空难逃生记

赵晓东( 57 · 260 )

我与八一厂

严寄洲( 58 · 61 )

我学习音乐之路

李焕之( 59 · 49 )

三四十年代北京的电影和流行歌曲

翟鸿起( 59 · 108 )

我所知道的日伪时期北平的广播电影

吴逸民( 59 · 176 )

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外馆沈家

白化文( 59 · 181 )

中国评剧院近五十年发展轨迹

张 玮 冯 霞( 60 · 11 )

我的朋友萧铜

常锡桢( 60 · 172 )

我所知道的李景波

马铁汉( 60 · 177 )

回顾北平市青年文工团
李伯康( 61 · 21 )
记儿童教育家孙敬修

李友唐( 62 · 46 )

《大公报》纪事
王 鹏( 62 · 60 )
“公理战胜”牌坊与先父许宝蘅
许恪儒( 62 · 87 )
老北京的京剧票房

白宝华( 62 · 216 )

刘光启先生谈京剧前辈逸事

于 淼( 62 · 237 )

附:韩慎先(夏山楼主)唱片目录

( 62 · 242 )

韩世昌赴日演出始末
朱 复( 62 · 244 )
言菊朋艺事年表

张伟品( 62 · 248 )

尚小云和荣春社科班学生
于 淼提供( 62 · 284 )
马连良、韩慎先、谭富英等合影

于 淼提供( 62 · 285 )

章遏云等《乾坤福寿镜》剧照

于 淼提供( 62 · 286 )

画坛巨匠陈师曾

李运亨( 63 · 146 )

改造·定位·创业 ——记 1950 — 1965 年的中华书局

谢 方( 64 · 1 )

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先生

杨家翔 远泽清( 64 · 15 )

我的回忆(节录)

赵紫宸( 64 · 41 )

我们的父亲赵紫宸

赵萝蕤 赵景心( 64 · 56 )

抹不掉的记忆——怀念崔月犁同志

张廉云( 64 · 59 )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南京哭灵
吴令华( 64 · 64 )
剧坛翘楚孙毓敏
刘东升 王世勋( 64 · 72 )
北京的曲剧
路 顺( 64 · 119 )
魔术世家

徐 秋( 64 · 125 )

从影杂谈

严寄洲( 65 · 1 )

有关朱启钤先生史料的几点补正
刘宗汉( 65 · 124 )
一幅老照片的回忆
陈文骐( 66 · 247 )
“课子”图
于 淼( 66 · 250 )
荀慧生、李玉茹戏装照(两幅)

于 淼( 66 · 253 )

父亲和我的姐姐(两幅)
穆家麒( 66 · 257 )
记《海瑞罢官》的导演王雁

田 耕( 67 · 79 )

我的父亲管绍华
管慧麟( 67 · 249 )
李桂春谈其子少春
凌恩岳( 67 · 261 )
台北京剧名伶胡少安
(台湾)常锡桢
( 67 · 267 )
我与文学家冯牧的京剧缘
林绍纲( 67 · 271 )
我爱京剧
吴泽丰( 67 · 274 )
 
科教文卫
北京四大名医

谢海洲( 2 · 156 )

北京中药业解放前后的情况
谢海洲( 2 · 164 )
一块鸡血石 两个热胸脯
尚 钺( 4 · 168 )
忆一多师二三事

范 宁( 4 · 174 )

闻一多和昆明的民主运动——纪念闻一多被暗杀 33 周年和诞辰 80 周年

王振华 李何林( 4 · 180 )

一代报人——邵飘萍

汤修慧( 6 · 34 )
我国现代机械工程学的先驱刘仙洲
黎诣远( 8 · 92 )

毕生致力于科教事业——庄前鼎教授事迹

周撷清( 8 · 115 )

为儿童健康贡献全部精力——儿科专家诸福棠的事迹

肖 集( 8 · 130 )

养浩庐中医院的创办者杨浩如

洪 波 辑 五( 8 · 143 )

前北京中医学会顾问袁鹤侪
谢海洲( 8 · 149 )
中医药材学的奠基人赵燏黄

洪 波 朱 晟( 8 · 153 )

马约翰谈体育

唐纪明整理( 8 · 160 )

附:马约翰生平事略
黄延复( 8 · 168 )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
单士元( 8 · 222 )
回忆龙门书局

严幼芝( 9 · 236 )

晋察冀边区在解放战争年代的科学研究工作

王 林( 11 · 137 )

回忆我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六十年
陶淑范( 11 · 158 )
清内阁大库档案流散记

单士元( 12 · 73 )

故宫明清文件档案流失的见闻

朱伟武( 12 · 79 )

忆施今墨
祝谌予( 12 · 130 )
孙耀卿先生传略
雷梦水( 12 · 162 )
记伦哲如先生
孙耀卿口述 雷梦水
整理( 12 · 176 )
附:伦哲如与孙耀卿书

( 12 · 179 )

怀念艾思奇同志

金 丁( 13 · 59 )

北京的第一家晚报——抗日战争前的《北京晚报》

季迺时( 13 · 82 )
关于法文图书馆的回忆
于炳熙( 13 · 94 )
《华北日报》停刊内幕

孙百里( 13 · 102 )

我国围棋技艺的发展
过惕生( 13 · 104 )
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雷圭元( 14 · 68 )

赵紫宸晚年诗词选
赵萝蕤辑( 14 · 162 )
北京广播事业发展概述
赵玉明( 14 · 182 )
回忆今是中学
张廉瀛( 15 · 54 )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变迁
张志贤( 15 · 209 )
先农坛体育场史话
戴式增( 15 · 240 )
隆福寺街的旧书业
葛鸿年等( 15 · 247 )
隆福寺街书肆记

雷梦水( 15 · 256 )

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古观象台

陈遵妫( 16 · 85 )

回忆通县私立潞河中学
陈昌祐 刘汝英( 16 · 130 )
北京私立崇德中学
李瑞启( 16 · 142 )
北京市第四中学
温炳炎( 16 · 157 )
回忆北京师范大学平民学校

刘猛百( 16 · 177 )

同甘共苦四十年——记我所了解的梅贻琦

韩咏华( 18 · 54 )

记教育家梅月涵先生

吴泽霖( 18 · 70 )

怀念梅贻琦先生
施嘉炀( 18 · 81 )
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校务领导体制和前校长梅贻琦
陈岱孙( 18 · 86 )
梅贻琦先生办学重视美育
张清常( 18 · 97 )

献身大学教育的梅贻琦先生——记西南联大始末及其成就

沈刚如( 18 · 99 )

我国最早的妇女日报——《北京女报》

姜纬堂( 19 · 119 )

先师孔伯华先生
马龙伯遗稿( 21 · 33 )
忆先师施今墨先生办学

翟济生( 21 · 50 )

让中医插上科学的翅膀——父亲郭士魁大夫呕心沥血的一生

郭维森 刘烈和( 21 · 65 )
从金台书院到东晓市小学
陈德光( 21 · 170 )
记同泽新民储才馆

李荫春( 21 · 180 )

和胡愈之同志在南洋的时候

金 丁( 23 · 1 )

报海杂忆(上)

顾执中( 23 · 33 )

回忆几个人和几件事

王芸生遗作( 23 · 96 )

沈钧儒诗集《廖廖集》出版经过

沈叔羊( 23 · 107 )

马叙伦和“六·三”索薪运动

马 燕( 23 · 111 )

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几点回忆
萧 劳( 23 · 116 )
“扩大会议”前后的周震鳞

周世贤( 23 · 121 )

朱启钤向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捐款

朱海北( 23 · 127 )

报海杂忆(下)

顾执中( 24 · 46 )

张子高教授生平事略
安洪溪 孙敦恒( 24 · 116 )
百十周年庆汇文
王振乾( 24 · 177 )
记慕贞女校
马 燕( 24 · 218 )
记北京育英学校
王宝初( 24 · 232 )
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历史回顾

北京二中八三届文科班编写
( 24 · 247 )

五十二年的北京师范学校

刘士杰( 27 · 209 )

山本医院和鲁迅

胡瑞峰( 28 · 17 )

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汪刃锋( 28 · 19 )
旁听陶行知先生主持的武训纪念会追记

王立平( 28 · 32 )

记林白水
张次溪遗稿( 28 · 34 )
关于邵飘萍、林白水追悼会的回忆

林慰君( 28 · 48 )

目睹林白水就义

唐振宇( 28 · 51 )

杨刚二三事

赵萝蕤( 28 · 72 )

与张篁溪、张次溪父子书

齐白石( 28 · 139 )

附:读《与张篁溪、张次溪父子书》后
叶祖孚( 28 · 154 )

他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贡献了一生——忆公共卫生专家金宝善先生

杜孝贤( 28 · 171 )

忠实于人民的文化战士——忆父亲方白

晓 青 晓 钟( 28 · 182 )

有关史量才先生史料的补充

朱迈沧( 28 · 212 )

范文澜同志在狱中
郑 文( 29 · 107 )
焦菊隐先生在师大

徐 康( 29 · 117 )

解放前夕的北平文化界
徐 盈( 29 · 139 )
清代太医院考
赵绍琴( 29 · 156 )
记清季派遣幼童出洋
谢兴尧( 29 · 164 )
静宜园与香山慈幼院
禹金孝( 29 · 189 )
翁文灏诗体回忆录:洄溯吟

( 30 · 63 )

记我国近代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一民( 30 · 117 )
回忆马相伯先生的爱国言行
刘永平( 30 · 127 )
忆父亲马寅初二三事

马本寅( 30 · 133 )

马寅初先生在重庆被捕后的一次讲话
刘成邠( 30 · 145 )
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与杨崇瑞校长
傅 惠( 30 · 232 )
回忆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
宋叔容( 30 · 245 )
我所见到的孔德学校

钱秉雄( 31 · 177 )

叶恭绰与叶恭绍书

( 32 · 180 )

朱启钤与《存素堂帐目》

叶祖孚( 32 · 187 )

先姑母林宗素女士事略
林慰君遗稿( 32 · 208 )

片断的回忆——忆父亲钱玄同

钱秉雄( 32 · 223 )

北京图书馆变迁纪略
赵其康( 32 · 250 )
北京书市谈往
张次溪遗稿( 32 · 285 )
张申府教授在清华
孙敦恒( 33 · 29 )
记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张怀先生

孙金铭( 33 · 40 )

怀念史学家吕振羽同志
宇 斧( 33 · 56 )
抗战前后的《新民报》

陈铭德 邓季惺( 33 · 63 )

平津报纸何以不登政整会成立新闻

季迺时( 33 · 74 )

回族爱国报人丁宝臣

丁文舟( 33 · 76 )

我所知道的协和校长格林

邓家栋( 34 · 36 )

协和医学院的建筑及其他

陶世杰( 34 · 40 )

我对住院医师制的片断回忆
熊汝成( 34 · 51 )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怀念热带医学家钟惠澜

李懿征( 34 · 57 )
热带医学家钟惠澜的一生
吴 葆( 34 · 64 )
忆三姑林巧稚
周华康( 34 · 83 )
复员后的协和医院
陈厚珩( 34 · 94 )
四年护理工作忆往
吴志端( 34 · 101 )
协和护理教育的特点

梅祖懿( 34 · 107 )

母校协和护校见闻

佘蕴珠 陈路得
袁艺菊( 34 · 111 )

协和护校的严格教育
黄爱廉( 34 · 121 )
我的小传
林同骅( 34 · 147 )

宇宙知识的宝库——贺北京天文馆建馆 30 周年

李志安( 35 · 86 )

八十七春秋忆往事

谢树英遗稿( 36 · 89 )

章川岛先生事略

唐 沅( 36 · 130 )

忆川岛

孙斐君( 36 · 136 )

记著名化学家曾昭抡教授

孙敦恒( 36 · 147 )

我的自述

陈此生( 37 · 63 )

珍珠港事变后回到桂林的日记
陈此生( 37 · 71 )
何香凝画菊图题跋
马叙伦 茅盾等( 37 · 92 )
爱国职业教育家费起鹤的一生
费路路( 37 · 138 )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家——缅怀贝满女中管叶羽校长

黄亦平 李爽麟( 37 · 150 )
忆我的老师姜文熙教授

范日新( 37 · 168 )

傅惜华与碧蕖馆藏书
傅耕野( 37 · 182 )
旧卫生部组织的变迁
傅 惠 邓宗禹( 37 · 253 )
回忆外公施今墨
祝肇刚( 38 · 44 )

我在北平做记者——旧大公报“坐科”回忆片断

孔昭恺( 39 · 67 )
朱启钤收藏古籍文物二三事
萧新祺( 39 · 94 )
解放初期北京市的医疗工作
严镜清( 39 · 97 )

记北平红十字会医院——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在抗日战争中

吴 桢( 39 · 112 )

我的中医生涯

宋祚民( 39 · 123 )

北京解放前夕的中国大学
赵如志( 39 · 190 )
陆志韦传
《陆志韦传》编写小组( 40 · 1 )
王国维在清会国学研究院
孙敦恒( 40 · 70 )
回忆李四光先生二三事
吴世昌遗稿( 40 · 97 )
北京市的特殊教育
李宏泰( 40 · 237 )
忆王森然先生
傅耕野( 40 · 100 )
记爱国文人杨茌莆

肖 青( 40 · 129 )

我在文物界的一生

邱震生遗稿( 40 · 258 )

琉璃厂最古老的书店——翰文斋

萧新祺( 40 · 279 )

观天古仪蒙难记
李志安( 41 · 39 )
闻一多信函(手迹)的新发现

黄延复 辑注( 41 · 104 )

现代著名历史柴德赓
俞履德( 41 · 129 )
“北京通”金受申
傅耕野( 42 · 47 )

服膺孔孟 一生爱国——忆文物收藏鉴赏家张效彬教授

徐士瑚( 42 · 54 )

嵩云草堂摭轶
黄心一( 42 · 247 )
从事体育教育六十五年回顾
夏 翔( 43 · 1 )
王国维在丙辰至甲子年间

孙敦恒( 43 · 67 )

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诸天寅( 43 · 91 )
回忆萧一山先生
冯国定( 43 · 101 )
漫话旧京东城的现代体育运动

吴逸民( 44 · 141 )

记 1947 年北平秋季运动会
白化文( 44 · 155 )
记古钱学家郑家相

郑舜华( 45 · 113 )

记藏书家姒兼山先生
雷梦水( 45 · 126 )
书林散叶

雷梦水( 45 · 226 )

记先父张我军的三件事

张光正( 47 · 88 )

邓拓同志访书琐记

萧新祺( 47 · 95 )

牛满江传(一)

牛满川( 47 · 142 )

民间武术家赵生堂

赵明华 赵明礼
王敬魁( 47 · 201 )

女记者子冈

徐城北( 48 · 1 )

牛满江传(二)

牛满川( 48 · 63 )

首译四书的辜鸿铭
农伟雄( 48 · 135 )
打油诗人张醉丐

傅耕野( 48 · 159 )

北京一中简史

李寿朋 闵孝慈( 48 · 166 )

解放初在二中工作的回忆
薛成业( 48 · 182 )
牛满江传(三)

牛满川( 49 · 110 )

北京棋坛风云录

马 珍( 49 · 169 )

北京灯谜史料散记

翟鸿起( 49 · 177 )

一所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李爽麟 蒋 雯( 50 · 139 )

七秩扬芬话大中
爱新觉罗·溥筠( 50 · 159 )
缅怀先父马衡

马文冲( 51 · 34 )

中国数学的光荣——记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

陈 芳( 51 · 56 )

回忆我的父亲吴恩裕教授

吴季松( 51 · 68 )

怀念镜西
冯国定( 51 · 111 )
回忆解放初期的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
严镜清( 51 · 143 )

庭训闲话琐记——我与初创时期的故宫博物院

单士元( 53 · 1 )

档案学、明清史学家单士元
王灿炽( 53 · 23 )
爱国教育家、科学家刘仙洲

唐纪明( 53 · 82 )

张若名在北平

杨在道( 53 · 130 )

难忘的日日夜夜——记 1958 年在北京开始的原子弹研究设计工作

孙清和( 53 · 167 )

我的家世追忆

冒舒湮( 53 · 202 )

揭开“黄肠题凑”之谜 ——大葆台汉墓发掘纪实

马希桂( 53 · 216 )
我与“北京人”头盖骨

陈志农( 53 · 247 )

我采写社会新闻的一段曲折历程

王 迪( 54 · 59 )

五十年代的新生事物——联合诊所

宋祚民( 54 · 86 )

回忆嗣父熊十力老人

熊仲光( 54 · 134 )

怀念亡妻何宜文

何思源( 54 · 140 )

傅振伦自述
傅振伦( 54 · 149 )
笔单
朱伟武( 54 · 293 )
篆刻名家张樾丞和同古堂
靳 飞( 54 · 301 )
从女大学生到战地新闻工作者的磨砺

王 迪( 55 · 173 )

吴宓恋爱的浪漫曲

孙敦恒( 56 · 1 )

怀念周扬伯伯

屠 珍( 56 · 31 )

创业之初的积水潭医院

张 彤( 56 · 137 )

实践创新,攀登烧伤医学高峰
常致德( 56 · 152 )
留苏琐记

王蕴玉( 56 · 168 )

应时明志 农事京华

王世之( 56 · 178 )

地貌学研究四十年

谢又予( 56 · 209 )

初进新华社时我的经历

叶 周( 57 · 1 )

郭则 氵 云 传略

郭久祺( 57 · 136 )

“两吴生”的交谊
孙敦恒( 57 · 155 )
缅怀教育家李建勋先生

冯国定( 57 · 173 )

名医岳美中先生二三事

吕 中( 57 · 179 )

怀念北京第一所工科大学

梁铭常( 57 · 198 )

北平大学的机构和人事变迁
梁铭常( 57 · 219 )
我国原子弹试爆拍摄纪实

郑治国( 58 · 1 )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我所从事的氨合成塔的技术改造

罗棣安( 58 · 35 )
忆北京市少年之家

范有生( 58 · 75 )

创立初期的北京市少年宫

李友唐( 58 · 88 )

北京小学纪闻

陈玉华( 58 · 111 )

古籍出版社与《资治通鉴》标点本

王 春( 58 · 124 )

稊园诗社忆旧
许恪儒( 58 · 129 )
琉璃河商周遗址考古的回顾

郭 仁( 58 · 138 )

文物考古工作亲历

田敬东( 58 · 152 )

京台两地学子缘

何 标( 58 · 204 )

“平安大道”觅古

赵其昌 刘之光( 59 · 199 )

北京中央国际无线电台设立经过

董兆龙( 60 · 26 )

我为首次成功攀登珠峰传送信息
李长旺( 60 · 37 )
爱国维新报人彭翼仲先生
彭望苏( 60 · 47 )
一名“小记者”的回忆

陈 泓( 60 · 75 )

《人民日报》(北平版)的诞生

王 敬( 60 · 86 )

从《人民日报》(北平版)到《北平解放报》

燕 凌( 60 · 103 )

《北平解放报》稿件送审纪实

陶 涵( 60 · 125 )

现代美学家邓以蛰小传

邓稼先( 60 · 128 )

邓以蛰老师留下的字画
赵 洛( 60 · 135 )
一代名医魏龙骧教授

魏金玺( 60 · 163 )

我在北京工业学院的日子

沈沛霖( 60 · 215 )

在苏联学习的回忆

李河民( 60 · 253 )

元大都发掘纪实

黄秀纯( 60 · 263 )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园建筑

张复合( 61 · 262 )

医家挂匾
常人春( 63 · 298 )
行商坐贾生意经
王敬魁( 63 · 302 )
对《先农坛体育场史话》一文的补正
吴逸民( 63 · 319 )
 
工 商 经 济
北京“烤肉季”简介

季阁臣( 6 · 220 )

北京的地毯业
施复湘( 7 · 150 )
东安市场的过去和现在

宗泉超( 12 · 181 )

东安市场旧闻漫拾
张子华等口述 季树华
记录整理( 12 · 200 )
西安市场述略

石继昌( 12 · 215 )

北京的人力车
任有德口述 李英夫整理
( 13 · 149 )
北京电车史话
李福海( 13 · 162 )
人力车工人砸电车事件始末

李福海( 13 · 178 )

同仁堂乐家老铺
张炳鑫口述 谢海洲整理( 13 · 218 )
瑞蚨祥绸布店的创业发展和经营

孟宪浃( 13 · 230 )

全聚德烤鸭店的百年沧桑
杨奎昌( 13 · 237 )
北京的外馆及民国初年对外蒙的贸易
程双科( 14 · 195 )
解放前北京的饭庄饭馆
尹润生( 14 · 202 )
稻香春发展简史

许晋卿( 14 · 233 )

天义顺酱园的今昔

刘英杰( 14 · 255 )

内联陞鞋店
赵佩衫( 15 · 196 )
都一处
王永斌( 15 · 201 )
金城银行北京分行史料片断
张孝谋 胡景权( 17 · 205 )
解放前的花市布店业

赵孟春( 17 · 222 )

北平市企业公司的组成及概况

冯杰宸( 17 · 235 )

国民党崩溃前的一次经济大掠夺 ——记北平市执行蒋介石“财政经济处分令”的经过

白 丁( 17 · 241 )
公私合营前的北京牛奶业
杨代海( 19 · 275 )
长春堂避瘟散

索延昌( 19 · 282 )

大有油盐粮店

孟瑛玺( 21 · 252 )

月盛斋马家老铺

马霖( 21 · 261 )

漫话青山居玉器市

李启元 陈德光( 21 · 271 )

旧北京的黑猴儿帽店
李建平( 21 · 278 )
东兴楼兴衰记

邹祖川( 24 · 268 )

致美斋话旧
刘叶秋( 24 · 276 )
漫谈谭家菜

袁祥辅( 24 · 279 )

北京的一些传统食品

吴宗祜 石 朱( 24 · 285 )

北京人民食品厂·屈臣氏汽水厂·可口可乐

张家彦( 25 · 291 )

北京民族乐器行业回顾
陈韶轩( 25 · 300 )
六必居的创建年代及其匾额考
叶祖孚 任 志 沈鸿娴( 26 · 287 )
大华百货公司的经营管理
赵宜之( 27 · 262 )
北京的花木业
李紫宸( 28 · 253 )
中国旅行社与早期的北京旅游

徐芳田( 29 · 180 )

几经沧桑的东单大地

刘恩禄( 29 · 247 )

驰名京沪的中国照相馆

姚经才 何萸生( 29 · 263 )

一条龙羊肉馆

王永斌( 30 · 265 )

矿厂春秋——记龙烟铁矿与石景山炼铁厂的过去

关续文( 34 · 172 )
历史上的中英门头沟煤矿

谭列飞( 34 · 202 )

中日杨家坨煤矿的兴衰
谭列飞( 34 · 216 )
仁立毛纺厂的 60 年变迁

姜国栋( 35 · 247 )

永星斋饽饽铺
王君稷 马润清( 35 · 288 )

话说祭供胙肉——老饭庄沙锅居的诞生及其衍复

张慕雨( 36 · 255 )

北平首富——胡先洲其人

谭列飞( 38 · 83 )
“密输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经济封锁
关清贤 李善文( 38 · 228 )
瑞轩花厂的鲜药生产

张 霖( 38 · 243 )

旧京冥衣铺

常人春( 41 · 241 )

琉璃厂的旧书业

石 朱( 44 · 79 )

琉璃厂的古玩业

石 朱( 45 · 237 )

崇文税关
沈信夫( 45 · 256 )
北京的西医西药业
阎少青( 45 · 284 )
大酒缸的风情

石 朱( 46 · 297 )

陆宗舆与龙烟铁矿公司
关续文( 48 · 145 )
旧京油盐店
常人春( 48 · 192 )
漫话猪肉铺
石 朱( 48 · 205 )
回顾中国近代邮政

赵乃基( 50 · 121 )

旧中国邮政的人事管理制度
赵乃基( 50 · 128 )
王四海家庭包办酒席的兴衰
王永斌( 53 · 288 )
我与织染业公私合营

宋鑫泉( 54 · 34 )

一个私营工商业者的后半生
赵伯华( 54 · 43 )
同仁堂传人乐松生

安冠英( 55 · 125 )

北京市私营制药工业的变迁
钱椿涛( 59 · 20 )
金印、金册、金匾工程

唐克美( 61 · 1 )

北京粮票简记
白少川( 61 · 85 )
北京清真小吃和面点
刘东声( 64 · 275 )
同古堂春秋
张雅宗( 65 · 148 )
北京糕点业的由来与发展
高智勇( 65 · 158 )
老北京的水井业

潘治武 潘 怡( 65 · 174 )

地方志 市政建设

圆明园

侯仁之( 1 · 109 )

关于圆明园的几个问题
赵光华( 1 · 115 )
北海的八百周年
赵洛( 4 · 188 )
琉璃厂记闻

曹尔泗( 6 · 171 )

鲁迅与琉璃厂
叶祖孚( 6 · 197 )
慈仁寺考略
雷梦水( 6 · 210 )
修建十三陵水库回忆
杨世明( 7 · 37 )
从“兴华门”到“和平门”

左笑鸿( 7 · 188 )

新华门的今昔

疆园( 8 · 226 )

天桥的变迁
宗泉超( 8 · 230 )
东交民巷使馆界和清代堂子重建
单士元( 9 · 226 )
附:堂子考释
王钟翰( 9 · 230 )
正阳门
单士元( 9 · 232 )
东交民巷的由来和变迁

傅中午( 11 · 245 )

王府井大街之今昔(附东安市场)

朱启钤遗作( 12 · 211 )

曹雪芹供职之右翼宗学
圆箬( 14 · 228 )
什刹海今昔
冯亦吾( 15 · 265 )
北京的白纸坊
王克昌( 18 · 248 )
我所知道的公主坟

林勤( 21 · 287 )

集灵囿
苏亚民( 21 · 289 )
团河行宫今昔
李丙鑫( 22 · 48 )
定慎郡王·毓朗·定王府

恒如馨( 22 · 59 )

东交民巷旧貌

王述唐遗稿( 22 · 239 )

西长安街琐忆
陈家骥( 22 · 245 )
北京解放初期的市政建设
曹言行 陈明绍 贺翼张
温益友( 23 · 130 )
北京解放初期的河湖整治与引水工程
郑裕峥( 23 · 138 )
参加修建怀柔密云两水库的回忆

李肇祥( 23 · 144 )

天坛

单士元( 23 · 257 )

访袁崇焕墓庙
沈信夫( 23 · 269 )
团城玉佛

单士元( 24 · 262 )

北京复兴门、建国门的来历

沈忍庵( 25 · 269 )

花市述往

高叔平 高季安( 25 · 271 )

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

沈 勃( 27 · 1 )

中央公园记

朱启钤遗稿( 27 · 202 )

正阳门城垣改建史话

朱海北( 27 · 205 )

广化寺和鲁迅

胡瑞峰( 28 · 18 )

北京西郊温泉

常 华( 29 · 227 )

清礼王府考

单士元( 31 · 193 )

漫话崇文门

沈信夫( 31 · 231 )

燕墩

沈信夫 赵润田( 31 · 237 )

半亩园与怀仁学会

张 希( 36 · 200 )

附:半亩园小记

王佐贤( 36 · 203 )

北京钟鼓楼风物杂记

靳 麟( 36 · 212 )

音乐堂史话

侯希三( 36 · 227 )

一息斋记

朱启钤( 37 · 178 )

法海寺与法海寺壁画

孙培元( 38 · 1 )

房山石经山雷音洞佛舍利

杨亦武( 38 · 10 )

千古纵横话石经

颜景河( 38 · 18 )

古堞新貌 ——记慕田峪长城开发前后

杨景宗 王宝骏( 38 · 25 )

揭开地下宫殿的秘密

金世绪( 38 · 37 )

海淀的变迁和旧园林

焦 雄( 38 · 98 )

寺中之园 ——戒台寺牡丹院

董梦知( 38 · 111 )
八宝山革命公墓
赵德录( 38 · 114 )
话说万安公墓

陈 芳( 38 · 121 )

精神不死 浩气长存——记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先烈纪念园

韩 杰( 38 · 140 )

平谷城关旧时风貌

韩牧平( 38 · 146 )

丫髻山忆旧

韩牧平( 38 · 163 )

我记忆中的密云城( 1933 — 1937 )

杨春青( 38 · 169 )

古北口史谭

姚重华( 38 · 181 )

花乡春秋
王向臣 李 新 张海思( 38 · 232 )
永通桥记

周 良( 38 · 258 )

我国北方最早种植水稻的县分——狐奴

李建林 路俊杰( 38 · 261 )
门头沟琉璃烧造业琐记

包世轩( 38 · 263 )

南苑麋鹿

李丙鑫( 38 · 270 )

小楼与烧鲇鱼

王再生( 38 · 278 )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
王再生( 38 · 283 )
万通酱菜和酱豆腐

高振声口述 王再生整理
( 38 · 286 )

洪村大白枣

王新明( 38 · 289 )

昔日之东交民巷
吴逸民( 39 · 249 )
烟袋斜街今昔谈

徐文玉( 39 · 255 )

京华胡同杂谈

余一生( 39 · 258 )

纪晓岚故居遗址
纪清漪( 41 · 188 )
纪晓岚阅微草堂
刘叶秋( 41 · 196 )
沿河城的景观

李登科 常 华( 41 · 200 )

北京东交民巷记

靳 麟( 42 · 229 )

城南忆旧

(台湾)常锡桢( 42 · 256 )

北京钟鼓楼历史沿革暨修缮纪实

郑 毅 阎公展( 43 · 295 )

刘元与刘銮塑胡同

张宝年( 43 · 318 )

密云水库的移民安置
刘梦昆 郑云奇 王敬魁( 45 · 261 )
那家花园话旧
张寿崇( 47 · 173 )
六十年前吾家“寸园”简记

王佐贤( 47 · 185 )

翼弼堂小记

傅 愚( 47 · 189 )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北京闷葫芦罐儿

(台湾)常锡桢( 47 · 192 )

天安门广场的改建与扩建

董光器( 49 · 1 )

回忆人民大会堂设计过程

赵冬日( 49 · 12 )

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点滴回忆

张开济( 49 · 33 )

北京站建站纪实

刘惠强( 49 · 41 )

妙峰山朝山进香老北道考察记

常 华( 53 · 253 )

天安门广场忆旧

金继德( 53 · 265 )

老北京店铺的幌子和招牌

金继德 潘治武( 54 · 281 )

梁实秋故居

梁文茜( 55 · 245 )

圣经会旧址寻史

王毓华( 55 · 261 )

从皇家禁地到北京的第一座公园

钟少华( 57 · 282 )

话说莲花池

刘仲孝( 57 · 293 )

崇文门外大街述往

王永斌( 58 · 221 )

宣南街巷发展史略

孙兴亚( 58 · 229 )

左宗棠和京西水利工程

易克中( 58 · 238 )

漫话“海子里”

杜宪庭( 58 · 278 )

北京的关庙

王国华( 59 · 242 )

回顾东四清真寺

彭 年 回宗正( 59 · 251 )

京师名刹广化寺

张必忠( 59 · 257 )

戒台寺·拈花寺

郎深源( 59 · 268 )

漫忆旧京智化寺

关其放( 59 · 277 )

通教寺小记

卓 英( 59 · 283 )

漫谈老北京的桥
张润普( 60 · 258 )
京西玉河古道考察记

安全山( 60 · 272 )


民族 宗教 社会

 
基督教界爱国人士赵紫宸

王瑾希( 12 · 84 )

赵紫宸与吴芷芳书 附:记宸师点滴

( 12 · 89 )
吴芷芳( 12 · 94 )

解放前北京的葬礼和杠房业

张官鼎( 14 · 214 )

望江南词

寿森遗稿( 16 · 247 )

牛街礼拜寺简介

石昆宾( 17 · 113 )

牛街礼拜寺始建年代考

刘盛林( 17 · 118 )

西花市清真寺历史概况

唐振宇( 17 · 133 )

朝阳区长营清真寺

张玉昆( 17 · 136 )

成达师范简介

艾宜栽( 17 · 138 )

雍和宫见闻

刘宝英( 17 · 147 )

回忆我的两位姑母 ——珍妃、瑾妃

唐海炘(他他拉·海炘)
( 18 · 168 )
《赛金花本事》和赛金花

商鸿逵( 18 · 186 )

附:回忆赛金花答德国记者问
尹润生遗作( 18 · 193 )
北京的棚行

吴宗祜( 19 · 246 )

书杨翠喜案

邓之诚遗稿( 22 · 72 )

附:《书杨翠喜案》后记

邓 珂( 22 · 73 )

有关杨翠喜的传闻

马士良( 22 · 76 )

附:贝子载振辞职疏

马士良( 22 · 77 )

旧中国北平市户政

茅复山( 22 · 153 )

我国警政的由来

恒如馨( 22 · 170 )

我国第一次航邮试航失败的经过

唐友诗( 22 · 198 )

回忆东岳庙

傅长青( 22 · 201 )

俄国东正教在中国的兴衰

杜立福 罗荣禄( 22 · 222 )

北京典当业的内幕

高叔平( 23 · 205 )

金壁辉其人

宪 钧( 23 · 281 )

金壁辉对戏剧界的敲诈勒索

李万春( 23 · 300 )

捕鹰 驯鹰 放鹰

海洪涛( 23 · 304 )

晾鹰台

李丙鑫( 23 · 320 )

驼户和他们的婚俗

海洪涛( 23 · 324 )

北京的房地契纸与契税

刘宗一 王育生( 25 · 239 )

北京的广东会馆

李廷发( 25 · 255 )

奉天会馆之由来

恒 兰( 25 · 268 )

清宫御寿两膳房遗闻
爱新觉罗·恒兰( 26 · 208 )
记容龄谈西太后轶事

荣 涛( 26 · 225 )

西太后的珍禽——五色鹦鹉

朱海北( 26 · 231 )

我作燕子李三辩护律师的回忆

蔡 礼( 26 · 297 )

北京市封闭妓院的片断回忆
陈心濂( 27 · 160 )
附:张翠喜在斗争妓院领家老板会上的发言

( 27 · 178 )

饲养金鱼六十年

徐金生( 27 · 241 )

白云观杂记

胡海牙( 29 · 240 )

阜顺喜轿铺

王永斌( 29 · 275 )

朝拜妙峰山娘娘顶杂记

修 明( 30 · 249 )

妙峰山三题
石际等( 30 · 251 )
京华琐话·过年点滴

刘叶秋( 30 · 262 )

记北京的一个满族聚居区——外火器营

赵之平( 31 · 202 )

记祠堂念乡贤

简恩霈( 31 · 241 )

城南琐记

雷大受( 31 · 245 )

北京地区八卦掌流传简况

果 毅( 31 · 251 )

从北京回教会到中国回教总联合会

牧 夫( 32 · 107 )

闲话北京水陆脍炙

齐如山遗稿( 34 · 267 )

镳局

齐如山遗稿( 34 · 278 )

北京管理衙署的沿革

苏亚民( 36 · 206 )

蜡库旧事

李梦罴( 37 · 278 )

通州水会概略

王文续( 38 · 246 )

永定河河兵

邢锦棠( 38 · 350 )

白云观活烧老道案始末

常人春( 39 · 203 )

北京“番薯人”

何 标( 39 · 222 )

京师忆旧——走街串巷卖小吃

刘九如( 39 · 225 )

旧社会的春联对子摊

金继德( 40 · 285 )

褚连祥与清真菜肴的革新

刘盛林( 40 · 287 )

漫谈老北京人的丧俗

陈德光 潘治武( 41 · 221 )

京畿盗墓骇闻

关续文( 41 · 269 )

外火器营满族乡镇杂忆

赵 书( 42 · 194 )

辛亥革命后北京满族人丁的变迁

王佐贤( 42 · 226 )

清代王爷坟(上)

冯其利( 43 · 109 )

钟鼓楼的平民游艺场

吴逸民( 43 · 309 )

清代王爷坟(下)

冯其利( 44 · 174 )

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看坟户

冯其利( 44 · 294 )

昌平五峰山庆王坟简史

张志良( 45 · 270 )

在惇亲王府里度过的表少年时代

爱新觉罗·毓喦( 46 · 223 )

京郊清代公主坟

冯其利( 46 · 233 )

旧京荷花市场与盂兰盆会
常人春( 46 · 271 )
什刹海佚闻

石 朱( 46 · 293 )

醇贤亲王奕襄年谱

金友之( 48 · 98 )

我的祖父奕元在宗人府

爱新觉罗·溥筠( 48 · 131 )

檀营历史溯源

杨金声( 49 · 166 )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一)

翟鸿起( 50 · 170 )

爱国爱教的石昆宾阿訇

刘东声 彭 年( 51 · 118 )

大鹰篇

王世襄( 52 · 151 )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二)

翟鸿起( 52 · 185 )

忆 1956 年中国穆斯林朝觐团

刘东声( 53 · 142 )

嫁娶谈俗

潘治武 陈德光( 53 · 268 )

吴耀宗和《天风》周刊的主编们

董宝光( 54 · 215 )

记忆中的顺承郡王府和我“袭爵”的经过

文仰宸( 54 · 245 )

三十年代的北平工业调查

韩丙告( 54 · 257 )

北京地区满族生活琐记

赵 书( 55 · 202 )

近代北京犹太人

房建昌( 55 · 240 )

昔日北京的台球房

陈庆余( 55 · 256 )

万嘉熙先生在京西

菖 蒲( 56 · 22 )

从荣王府到芸公府

金启 孑宗 ( 56 · 257 )

清季之碓房

赵润龄( 56 · 267 )

胡同里的苦人儿

常锡桢( 56 · 273 )

老北京的赛马会

杭思源( 56 · 280 )

关于牛街礼拜寺的“白匾”

刘东声( 57 · 266 )

记广化寺方丈修明法师

赵 书( 58 · 161 )

碧云寺生活见闻

郎深源( 58 · 171 )

记基督教界政协委员张雪岩

王毓华( 58 · 177 )

古运河畔的通州回族

朱向如( 58 · 181 )

海淀区民间花会

姚宝苍( 58 · 250 )

千军台和庄户的古幡会

包世轩( 58 · 262 )

台湾籍人在北京市政协

何 标( 59 · 192 )

满族人的老姓和汉姓

赵 书( 61 · 135 )

说说北京的回族

彭 年( 61 · 164 )

五十年代的基督教青年工作

王毓华( 61 · 205 )

北京的纪念树

李永芳( 61 · 235 )

北京“奉天会馆”与“东北义园”

金蕴达( 61 · 249 )

地安门琐忆

常人春( 61 · 273 )

台胞与北京

房建昌( 61 · 91 )

清朝王公府第(一)

冯其利( 61 · 141 )

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及其王府

白荫泰( 61 · 207 )

载涛先生二三事

凌恩岳( 62 · 233 )

程砚秋游西山

张寿崇提供( 62 · 281 )

王府井古人类遗迹发现经过

岳升阳( 63 · 31 )

再谈《北京牛街志书——冈志》

刘东声( 63 · 40 )

谈谈北京的伊斯兰教

彭 年( 63 · 66 )

怀柔汤河川彭姓满族

彭兴国 彭光辰( 63 · 121 )

清朝王公府第(二)

冯其利( 63 · 232 )

千年古道 ——广安门大街

刘向勃( 63 · 294 )

那家花园及其老照片小记

张寿崇( 63 · 310 )

关于双塔庆寿寺

单嘉筠( 63 · 315 )

清朝王公府第(三)

冯其利( 64 · 137 )

我在“老车行”的经历

陈振坤口述 彭泽民整理
( 64 · 185 )

公私合营以前的北京汽车行

车北辙( 64 · 199 )

三十年代北京汽车行的经营方式

吴 钢( 64 · 208 )

“老车行”曾云集香厂路

彭泽民( 64 · 213 )

那桐与“清华园”匾额

张寿崇( 64 · 218 )

寿石工与寿星墨

张颖昭( 64 · 222 )

西南联大教授礼赞

贺祥麟( 64 · 234 )

慈禧太后“圣容”仪亭( 3 幅)

( 64 · 296 )

那桐一家( 3 幅)

( 64 · 298 )

八道湾 11 号周氏故家

江小惠( 65 · 80 )

徐世昌的北京故居——弢园

徐延冲( 65 · 90 )

风筝老艺人金福中的“黑锅底”

李滨声( 65 · 145 )

北京胡同的“条”

彭泽民( 65 · 194 )

清朝王公府第(四)
冯其利( 65 · 200 )
恭亲王府及花园照片一组

( 65 · 289 )

清朝王公府第(五)

冯其利( 66 · 183 )

清荣寿大公主府

李大儒( 66 · 220 )

司马台长城
李大儒( 66 · 223 )
“金台夕照”何处寻
张必忠( 66 · 229 )
北京“四苑”考
高世良( 66 · 239 )
中关村小考

王铭珍( 66 · 244 )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

张宝章( 67 · 116 )

清朝王公府第(六)

冯其利( 67 · 201 )

其 他

补 白

康有为先生书法轶事
傅耕野( 47 · 14 )
胡适与电话“ 5400 ”

刘 丽( 47 · 37 )

《王府井》一书即将出版

秦 薇( 47 · 94 )

彭子冈与五·二○

史 会( 47 · 98 )

《话说老协和》的一点补充

张寿崇( 47 · 191 )

北海白塔信炮始末
张寿崇( 47 · 200 )
关于《纪晓岚帮居遗址》的补记
纪清漪( 48 · 97 )
记李大钊先生的一段往事

苏珂孙 苏鹤孙( 48 · 144 )

京剧以胡琴代双笛之起源

王叔养( 48 · 158 )

民国初年的宣讲所

李拱北( 48 · 191 )

周总理对我的教导与关怀
张一纯( 49 · 11 )
见面不如闻名
杨文斗( 49 · 32 )
“五道口”的由来

王铭珍( 49 · 82 )

蔡元培题词
诸天寅( 49 · 109 )
朱自清趣谈翻译问题

杨文斗( 49 · 157 )

哀乐(军乐曲)是怎样形成的

罗 浪( 51 · 18 )

冯玉祥的五尺斗室

林 淇( 51 · 55 )

“蒋某人,我向你挑战!”

杨文斗( 51 · 187 )

吴昌硕“戒烟诗”

傅耕野( 52 · 124 )

张学良为东北义勇军捐款

尹崇斌( 52 · 130 )

听课琐忆

高景成( 52 · 133 )

北大红楼旧事

高景成( 52 · 215 )

“酒仙桥”地名的由来

马 珍( 53 · 185 )

责编老舍先生剧作《青霞丹雪》

刘东升( 55 · 30 )

《新民报》北平日刊

陈德光( 55 · 82 )

大玻璃棋茶社

马 珍( 55 · 124 )

历代帝王庙

胡瑞峰( 58 · 137 )

老北京城外的野茶馆

傅 惠( 58 · 228 )

《北京文史资料》第 51 ~ 60 辑目录

( 61 · 293 )


读者来信

 
关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唐行成( 3 · 158 )

李大钊同志年表中的几个问题
望瑶珍( 3 · 159 )
读者来信

郝德振( 10 · 295 )

来信摘登 ①

曹树屏 ( 14 · 275 )

     ②

陈家骥 ( 14 · 275 )

张自忠将军殉国地点在哪里?——对老舍先生遗文的一点补正

勒伯达( 15 · 116 )

张自忠留平是“逼宫”吗?

张宗衡( 15 · 120 )

也谈八千袋

雷梦水( 19 · 315 )

关于清华“七·九”游行情况的补充

陈永盛 陈 莹( 20 · 388 )

关于抗暴游行中特务捣乱情节的回忆

张魁堂( 20 · 393 )

王光华不是中法大学学生会理事会主席

栗培良( 20 · 394 )

郑振铎没有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大会
陈福康( 22 · 252 )
对陈福康同志来信的答复

萧超然( 22 · 253 )

张自忠将军殉国地点在哪里

李致远( 22 · 255 )

韩世昌未压迫韩世昌改名

韩安荆 韩安州( 22 · 257 )

对北京市《文史资料选编》第十三辑叶龙章同志所写《北京戏院考》一文的订正

辛 生( 22 · 259 )

日本投降后苏体仁并未被捕

范光斗( 22 · 259 )

关于今是中学的一点回忆

王志忠( 24 · 300 )

对《回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一文的意见

溥 仲( 24 · 301 )

孙中山在京寓所又一说

常 华( 25 · 313 )

对中山先生二次来京行馆的我见

陈 杰( 25 · 314 )

关于《未名湖畔的风云》一文的补充

荣国浚( 28 · 260 )

对《忆大革命时期的两位烈士》一文的补正

肖保晋( 28 · 264 )

对《从“兴华门”到“和平门”》一文的我见

苏亚民( 28 · 265 )

徐世昌不可能做过笔帖式

陆 敬( 28 · 267 )

十七世纪的阿拉巴金是中国领土

陆 敬( 28 · 268 )

特稿 谈谈文史资料工作

荣孟源遗稿( 29 · 280 )

李苦禅等四人没有同住一个公寓

李慧文( 29 · 297 )

全素斋建于一九 ○ 四年

刘文治( 29 · 298 )

对邓之诚遗稿《燕大教授案纪实》一文的更正

侯仁之( 31 · 270 )

对“郭松龄叛国投日”一语的更正

王华岑( 31 · 273 )

关于《回忆周总理对先祖父齐白石的关怀》一文的更正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选编》编辑部( 35 · 296 )
来函照登

苏从周( 36 · 278 )

读者来信

肖岳岚( 39 · 263 )

对《日降前后军统在北平的活动》一文的补正

史 会( 47 · 210 )

对《中华民国国旗国歌历史沿革》的补正

张同新( 47 · 211 )

作者来信
作者来信
《北平师范大学地下党斗争的一些回忆》的作者( 10 · 294 )
关于《在敌占城市开辟小“解放区”》一文的补正

白祖诚( 20 · 395 )

师大地下党员名单中应有王家寿

藏 权( 20 · 397 )

来函照登 ①

陆元灼 ( 20 · 398 )

伊 敏 ( 20 · 398 )

来函照登

王光汉( 21 · 295 )

来函更正
朱家晋先生来函更正

( 49 · 193 )

更正

( 51 · 217 )

更正

( 53 · 294 )

勘误表

( 59 · 289 )

《北京文史资料》第 59 辑作者更正

( 61 · 292 )

更正

( 63 · 320 )

对拙作《有关朱启钤先生史料的几点补正》的补正

刘宗汉( 67 · 280 )

 

原名《文史资料选编》,自第 47 辑起更名为《北京文史资料》。 括号内圆点前的数字为该文所在的辑次,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网站地图